2015年11月10日,护理学院“惟吾德馨”导师团团长张黎声老师就“感恩,敬畏,责任”展开了今天的讲座。
现场讲座篇
一、感恩
感恩是什么?
在汉语词典中“感恩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对别人所给的帮助给予回报。”但是,张黎声老师说“感恩”不仅仅是一个词,他用一个个的小故事为我们讲解了他所理解的“感恩”。
张黎声老师在讲一位老公安侦查员的故事的时候,提到老先生临终前对自己家人说的两句话使他印象深刻,“我走后,你们不要哭,因为哭声会影响到我们病房其他人的休息。”“我走后,你们都要去跪拜医务人员,替我表达对他们的感谢。”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却饱含了老先生浓浓的感恩之心。
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叫黄琦的老奶奶,她是一个自愿捐献遗体,身患5种疾病,其中2种恶性肿瘤的70多岁的老人,在别人问她为何捐献遗体时,她说:“问我为何要捐献遗体?一是为了感谢医生让我还能活到现在。二是想为医学做点什么。”
一个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却蕴藏着人生的大道理,懂得感恩,懂得答谢,社会就会增添一丝爱的气息,一股奉献的暖流。
二、敬畏
在懂得感恩的同时,也要有一颗懂得敬畏的心。张黎声老师在讲“敬畏”时说:“敬畏,是在面对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是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
张黎声老师回忆说,他第一次接触遗体的捐献自愿者是一位抗日老干部,因为当时还不具备遗体捐献的条件已不具备遗体保存的条件,对遗体捐献还只是一种敬仰,而之前捐献的一般也都是一些具有不良品质的人的遗体,因此老师们百般拒绝,不希望奉献了一辈子的老干部再捐献他的遗体。结果,老干部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他以及在场的其他老师,“共产党人打革命靠的是信念,不是迷信。我下去改造他们,这不是挺好的吗?”讲到这里,张老师已经鼻子发红,眼眶里含满了泪水。其实,逝者的生命,我们大体老师的生命还在,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看到这些大体老师崇高的思想境界,生存还是死亡,这还是个问题吗?
“我想与我爱的校园和事业一直在一起”这是从我校研究生徐欣毅在捐献遗体时所说的,他的母亲说“我把唯一的孩子交给学校,请善待他”张黎声老师在讲到这里时眼角已经湿润。这份崇高,这份庄严如何不值得我们敬畏吗?这样的生命不正值得我们敬畏吗?
三、责任
讲完感恩与敬畏,责任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责任是什么?它涵盖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在这里,张黎声老师提到了三个层次的责任:“责任意识:想干事;责任行为:真干事;责任心:关心别人,关心社会。”
在讲责任的时候,张黎声老师讲的最多是我们同学的感悟,他说我们现在是在人生的一个阶段,在我们学生期间做好我们分内的事,犯了错误去反思都是我们责任的体现。
这些都是同学们在上完解剖课之后的感悟:“总有千般情,一分是感动,二分是敬畏,三分是感恩,四分是思考我们应担负的责任。”
“以汝秋叶之静美,换吾夏花之灿烂!”这句话是一个同学改编的泰戈尔的一句话,经同学的改编同时涵盖了我们的感恩,敬畏,以及对责任的思考,用对大体老师的大爱换以后行医之路的光辉和灿烂。
互动交流篇
A:老师,我想问一下,您第一次接触尸体时有什么感受呢?
张黎声老师:其实我对尸体的印象已经淡化了,叫尸体是没错,但我们都称之为大体老师,是我们对遗体的尊重。我们有一句古话叫“虎死如狗,人死如狗。”说实话,福尔马林的味道确实让人恐惧,这是人的普遍心理,恐惧之心人人都有,但是在上完解剖课,听了大体老师的故事,与大体老师进行过交流以后,从他们的实验报告中也能看出,他们的心里已经从恐惧变为深深地敬畏。
B:如何坚持永怀感恩、敬畏与责任之心,不被社会的冷漠所影响?
张黎声老师:在社会上,会发现很多方面都和在学校受到的正统教育不同,社会冷漠是有存在,但并不是全部。比如说医疗事故,这是双方的责任,那么作为医护人员,就要懂得保护自己,要有对医疗规则的敬畏。任何医疗事故都不是一念之间发生的,要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敬业爱岗。无论如何,始终相信正能量,多看看周围美好的事物,一切都是阳光的。
C:在中国,我们会向大体老师默哀,那么在西方呢,有什么区别?
张黎声老师:我只能说,世界是多元化,文化也是多元化的,就不同的宗教来说,每个宗教的习俗也是不一样的,或许他们不会向我们一样称之为大体老师,但对待遗体的心情都是神圣的,都是怀着敬畏之心去对待他们。
D:老师,您是如何看待自己或者自己亲人的生命呢?
张黎声老师:都说好死不如赖活着,现在社会上有自杀的行为,我觉得自杀是一件很愚蠢的事,但是我想我只会在一种情况下选择自杀,那就是在战场上当了俘虏身上还有重要情报的时候。珍爱生命,想活着,蝼蚁尚且偷生呢。说到亲人,我就说说我老爸,88岁了,也会怕死,但是过了84岁以后,对待生命非常坦然,他说:当我老了,不要抢救,不要浪费国家资源,我们兄弟姐妹也很矛盾,就商量着要让父亲有尊严有质量的活着。而同样我们现在也要有质量有尊严的活着。
E:老师,您怎么看现在社会上对于遗体捐献的“道德绑架”呢
张黎声老师:其实,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因为作为一个自然人,作为一个生物人他的行为都是随着他的心而动的,但是,我们是在一个法治社会,一个有规矩的社会,一定得按照规矩来走,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
同学感悟篇
篇一:人生长路漫漫,我们需要陪伴。如果没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责任之心的陪伴,我们的人生会怎样?
感恩是什么,敬畏是什么,责任又是什么?当张老师亮出“感恩敬畏责任”的主题时,我只能说好高大上!又是一个枯燥的经历。而我聚精会神听完的讲座怎么会是枯燥的呢?讲座不仅不枯燥,还很精彩,引人入胜。张黎声老师以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诠释了感恩、敬畏、责任的真谛,而我也被故事中的人物深深震撼!拜天拜地拜父母拜医务人员的河南新婚小伙以跪拜展现他的感恩之心,黄琦奶奶以捐献遗体的行为告之世人她对医务人员的感恩和对医学事业的支持,怀着感化坏人的崇高心境在遗体捐献者多为罪犯时期自愿捐献遗体的抗日老干部,想和他爱的校园和事业永远在一起的遗体捐献者我校研究生徐欣毅.....他们的人生或许很平凡,但他们的决定来得如此不平凡,品性让我肃然起敬,我被他们所折服!认真听完此场讲座,不开始做点什么,还说得过去吗?
2014护本 江兴菊
篇二:今日听完张黎生老师的讲座“感恩,敬畏,责任”之后,真正的体会到什么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对于感恩,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今日听完张老师讲的课以后,才发现有很多看似普普通通的人,但他们的境界却是我们很多人都无法达到的,例如很多“大体老师”,他们在面对生老病死的云淡风轻,是我们很多人永远无法企及的,他们的伟大是无人能比的。什么值得我们去敬畏?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去敬畏,永远不要低估任何人,任何事。对于责任,我最大的感受是当你永带着感恩之心,常怀敬畏之心时,就会懂得什么是你需要去承担的,那就是你的责任感,那就是责任。
2014护本 陈文靖
篇三:不知道姚月娟老奶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亲手在遗体捐献书上签上名字,也不知道徐欣毅学长在弥留之际鼓起多大的勇气说出了那句让人心碎又让人佩服的话。就是这样一位一位大体老师在他们逝世后仍为世人做着贡献。
之前总会考虑生命是什么?人活在世上的意义是什么?感觉这些问题既深奥又难懂,但是考虑时又会感觉虽然这些问题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想明白,但是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对我来说是很必要的。人生在世有太多的选择,我会永记张黎生老师阵阵发红的双眼,永记一位位大体老师的大无畏精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14护本 张兰
篇四:不忘初心,方能始终。感谢张黎声老师精彩的讲座,让人受益匪浅。
尊重生命,敬畏每一个心跳。常出现在实验中被处死的小白鼠,被解剖的大白兔,还是实践中的大体老师,都是对医学发展的馈赠。令人印象深刻的红衣老太太,遗体捐献老干部,风华正茂却陨落的徐欣毅学长,除了感动更多的是对他们的敬畏。将来的我们面向的是特殊人群,我们是服务者,为生命服务,我们是圣斗士,同死神搏斗。一个细节关乎一切,一份努力或许可以改变患者的一生。
闭眼睁眼过一天。花开花落又一年。人生不过匆匆几十年。尽己之力,穷己之心,有何憾。
14护本 杨静
篇五:“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你让我们知道我们以后为了谁。”这句话可能很多人无法深刻体会,但对与接触过遗体自愿者的人来说是最感人的话,它表达出了对生命的敬畏,对前辈们的敬畏,对大体老师的敬畏。我没有接触过大体老师,也许无法理解那种敬畏,但是我很佩服他们,我想即使是大部分医疗行业的人也没有勇气去做出这个选择,而他们愿意为医学贡献出自己的遗体,大体老师为医学做出的牺牲让我知道我们以后为了谁。
我的一位老师曾经说过,保持自己优秀的品行,尽可能去感染身边的人,每个都点亮一颗星星,夜空才会越来越亮。就像每个人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医患彼此感恩,敬畏那些无私的人,我们的生命会如夏花般绚烂。
14护本 田妹
篇六: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在工作台上默默奉献的医护人员也开始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感恩他们的付出。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也在不断地上演。有老公安侦查员嘱咐家人在自己去世之后仍要去跪拜医护人员,以表达对他们的感谢;有出院四年后的河南知恩小伙拜完天地父母拜医护人员;还有身患五种疾病的以捐献遗体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的黄琦奶奶……医护人员用自己的责任心去关心别人,关心社会,同时,也在不断感化身边的人。我相信,充满爱的故事将会不断延续……
14护本 杨二珍
护理学院“惟吾德馨”导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