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下午14:00,由我校全员育人—服务学生成长第三导师团胡蓉老师推出“名医脉案、处方赏析”的主题活动,活动以现场讲座加交流的形式在基础医学院7417会议室举行,2012级中医临床七年制的部分学生出席。
胡蓉老师是基础医学院医学史教研室老师,她秉承着“中医史中的文化艺术”这一主线,为同学们带来了既有人文内涵、又有临床使用价值的“名医脉案、处方赏析”的主题交流,通过对名家书法、名医处方的展示与赏析,让在座的众多学生获得了酣畅的视觉体验。讲座具体介绍了汉字演变、历代书法大家书法赏析以及名医处方品读等知识,胡蓉老师还提供了大量名家字帖、拓本、处方供学生们传看、观摩及学习,并鼓励大家积极练习书法,点明写得一手好字是我们中医人的修养。
活动过程精彩纷呈,高潮不断。胡蓉老师带领学生认识不同朝代的字形,例如甲骨文类似于图形,辨认起来相当有趣,如“虹”就类似于彩虹的拱形,“自”的甲骨文字形类似于鼻子的图形,胡老师解释说这是因为人们说到自己的时候一般就会指着自己的鼻子,像这样形象的比拟在胡老师主讲的过程中时常运用,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认字的过程中,现场气氛浓烈,笑声不断。西周大篆依旧比较图像化,后小篆渐渐有了线条的美感。从隶书开始现代人容易模仿,隶书的特点“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给人的感觉是外柔而内刚,建议女同学可以练一练;楷书比较刚劲适合男同学练习。楷体欧阳修的字较为圆润、颜体大气磅礴、柳公权的字偏于骨感,胡老师一句“胖的人练颜真卿的字,瘦的人可以练练柳公权的字”令同学们不禁莞尔;细读颜真卿《祭侄文稿》,其字里行间工整到潦草流露出的悲痛之情亦让我们感同身受;在欣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同时,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其背后的故事,于流觞曲水之中,王羲之把酒举樽,灵感乍现,挥笔刻下这旷世奇作。随后,品味苏黄米蔡风格各有千秋,或融入儒家的中庸,或挥洒道家的潇洒,中规中矩的字中又能感受到情感的自由,让我们不由得感叹其真乃大家手笔。老师传授心悟,“书法可以心写,不一定非要笔墨纸砚备齐才开写,心写随时随地可以练习。”
整个活动轻松而不失紧凑、愉悦而又内容充实。进入名医处方的赏析板块,不仅体验了处方书法的赏心悦目,更对中医名家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解——“沪上三筱”之一的顾筱岩,擅长疮疡用药特点轻盈。民国陆渊雷提出中医科学化的口号,中医在野还是在朝的问题令人沉思。最后胡老师更是将恩师严世芸的处方展示出来,遒劲的硬笔让同学们眼前一亮,处方竟也能成为一部如此精美的艺术品,激发了大家勤学练字的兴趣。
本次讲座,是我校全员育人——服务学生成长第三导师团暨“”仁术合一”导师团的系列活动之一。这次活动的书法作品与处方欣赏,给予了同学们独特的审美体验,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在紧张的学习中,能够静下心来,在快节奏中慢生活,大家坐在一起去细细品味和欣赏汉字的美、去感悟处方中蕴藏的文化魅力。做一名好的中医,不但要有仁心医术,细节处更能体现自身的修养与内涵。练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的是持之以恒,水滴石穿,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在名家脉案和处方的赏析中,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中医大师们卓越才华与道骨仙风;从这些展示的作品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书法的魅力和独特风格,从名医处方中体味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书法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书法的兴趣,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用练字来调节生活、陶冶情操,亦有助于我们建设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总而言之,本次讲座符合了“名医脉案、处方赏析”的主题,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后续活动更加精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