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导师团】针推学院导师团访谈录之【团长篇4】有所知 有所为——记一次与沈雪勇老师的交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4-29浏览次数:84


初入医门,知行为先

我们学院的中医学(针灸推拿英语专业)专业是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培养的,这个专业最初的两年会在上海交通大学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英语以及一些基本的生命科学,如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而这期间,唯一接触到的与中医相关的就只有一门中医基础理论课。而学生们对此常常感到疑惑,他们在前两年内除非是自己有兴趣、有意识地去学习中医相关知识,否则根本没有办法接触到一些相关的东西。这个问题,不只是我,还有我们学院的很多老师们也一直都非常地关注。学生们前两年在交大接触中医,特别是针灸推拿专业相关的东西还是太少,感觉与自身的专业完全脱轨了,而我们一直在想办法改善这个状况。其实学生们前两年完全可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甚至是解剖学和一些中医以及现代医学的基础课程。这样对同学们回到学校本部以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应该是有帮助的。而就在今年,几个月前,我们已经决定以后会派老师到交大,为学生们讲授一些功法的课程。因为功法课并不需要很高的硬件与实验要求,没有雨的日子我们甚至可以在室外练习,在美丽的交大校园里,吸收天地之精气。我们就在前两年把一些针灸推拿相关的基础课程先上起来,启蒙同学们的中医思维,为同学们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而在我们做出努力的同时,我个人建议同学们也可以在最初的两年里多读些针灸推拿或是中医相关的古代文献。在古代文献里,有许多都是与我们针灸推拿专业息息相关的。比如说《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卷,而《灵枢》其实就是针经,是学习针灸的经典文献之一。我们作为针灸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对于《灵枢》等针经的理解应该比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更加深刻,因为这些经典文献里有很多都是讲针刺手法等实践类的知识,这对于没有亲手做过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而且我觉得四大经典里面的《内经》对中医专业,无论是针灸推拿还是其他临床学科,都是一个基础的东西,是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早点接触这些经典文献对于同学们的学业发展以及临床的应用,或是搞科研,都有指导意义。前几天在学校的黄帝内经经典知识大赛上,我们学院的一位同学和他的小组获得了第一名。这个大赛上就有很多都是《灵枢经》里面的东西,而这也都与我们专业的学习一脉相通。比如说我们的经脉循行路线,就是灵枢第十篇。而且不光经脉的循行分布,还有病候,还有络脉等也都在里面,像我们现在说的以痛为输就是出自第十三篇经筋篇。所以我觉得,若是同学们的时间允许,不妨可以多上上关于经典的课程。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启发同学们对我们中医针灸推拿专业的热爱,还有助于同学们了解自身专业整个学科的起源、产生与发展,更能帮助大家了解未来我们整个中医针灸推拿在国际上的发展的趋势。其实在国际上,外国人反而很注重经典,很热衷于看内经。但是外国人看的毕竟是翻译版本,翻过去的东西不是原汁原味的,有些东西会翻译错误,或者说不是那么的正确。而我们中国的中医人,持着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更要学会去加以利用。

在中医学子成才的路上,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多下临床。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五年制、七年制的培养过程,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成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中医人才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艰辛。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先去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于医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比自己亲自看好一个病人更能带来成就感,而这份成就感会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东西是有意义的,这份兴趣便会使人自发地想去学。而临床的经历,更是让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学。同学们在临床实习、见习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不懂的问题,而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找出理论依据,他们就会自发去学。假如你接触过某个问题,并为此困惑,老师上课的时候你肯定会更认真地听,甚至自己去找书看。而这样所接收到的知识恰恰是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容易令人记住的。所以说,早点接触临床还是很重要的。按照教学规划安排,学生们的实习可能安排的比较晚,但是这并不影响大家接触临床,一周哪怕是只有半天,先接触临床,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格物致知,创新为先

现在有关针灸的研究中,针对针刺的较多,相对而言,针对就较少,因为其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如烧伤、烫伤等,最关键的是艾烟。从常识上讲,烟肯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尽管艾烟也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但总体上讲,害处还是大于益处。所以,在临床上,艾灸的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尽管我们要按照现代医学严格的临床实验方法去证实艾灸的有效性,但几千年的临床证明以及我自己的临床经验都让我相信是有一定效果的。

艾灸的主要机理是热辐射,所以我思索有没有可能把艾灸的烟给去掉,也就是说模拟艾灸的热,那它不就是有效的吗?而热辐射不就是红外辐射吗?所以我找了褚君浩院士。现在市场上并没有测穴位的红外辐射,测艾灸的红外辐射的相关的先进仪器,这是褚君浩院士专门设计出来帮助我们测试人体穴位、测试传统艾灸的红外辐射的,而且检测范围很宽。红外热像仪的检测波长通常只有3——5μm,而该仪器的检测波长为1.5——16μm,并且灵敏度很高,如果灵敏度过低,就无法检测出很微弱的辐射。而褚院长刚好是这领域的领头人,所以,他将现在气象卫星的红外探测仪器和顶尖的材料技术都运用到我们的研究中,这让我们的实验结果更加精确、可靠。

而实验结果证实,人体的红外辐射非常微弱,观测到的红外光谱与传统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饼灸的红外光谱基本一致,他们最强的辐射波都在10微米左右。波长一样,辐射的频率(即波长的倒数)也肯定是一样的,就会产生共振。什么叫共振呢?就是外来的策动力作用于物体,使物体以最大的幅度产生振动。所以,传统艾灸就相当于把穴位原来微弱的幅度放大,也就等同于增强得气,促使针感传递,使气至病所。当然,我也使用过其他物质来代替艾灸,例如无烟的木炭,但效果差强人意;用黄瓜、胡萝卜来代替生姜、附子,但其效果远弱于传统的艾条,它们的光谱与穴位的光谱完全不同,不能与穴位产生共振,也就无法得气


所以,其实我做这项研究的初衷就是想找到一种无烟的方法来替代艾灸。那理所当然,在研究最初,我应该寻找艾灸的红外特征。现在我找到了,那就是在10μm的红外辐射。所以,我们就需要一种10μm红外辐射的照射仪,也就是二氧化碳激光,它的辐射波长为10.6μm。于是,我们将二氧化碳激光应用于仪器,并严格进行临床实验。我们用这个仪器照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犊鼻穴。实验需要设立对照组,但中医的对照组很难设立,尤其是针灸,因为是否有针扎进人体,病人是有感觉的,你欺骗不了病人,所以没办法设立对照组。但现在应用红外线,它是不可见光,肉眼无法看见,同时,大家也都知道激光伤眼,所以不回去看它。因此,当仪器一模一样的时候,病人根本无法识别是否有红外线真的照在穴位上。一组是真照,一组是假照,同时起到安慰剂效应。在试验中,我们还设立另一对照组,选取腓骨小头作为照射点,它距离犊鼻、足三里、阳陵泉不远,按道理讲,应该也是有效果的。但从穴位分析上讲,它不是穴位,肯定是没效的。最终我们将三组进行比较发现:犊鼻穴真照后病人疼痛的改善效果是49%,假照是12%,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即使有安慰剂效应,但真照相比假照而言有明显疗效。而在腓骨小头上真照的疼痛改善效果是11.9%,与在穴位上假照效果差不多,但与穴位上真照差异显著。所以,我们从传统艾灸提取出的10μm的红外辐射,不需要真正的艾灸,只要用激光照射也同样有效。所以,在2008年我们拿到了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这是至今为止上海市第一个有关中医的医学科技一等奖。

褚君浩院士无偿帮助我们进行这项研究,没有提出任何条件。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将中医当做我们祖国的民族文化,很支持我的工作,也帮助我们很多。因为他帮我们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我们这项研究最终才获得成功。我也想知道艾灸的红外辐射到底如何,但我们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持,而褚君浩院士刚好提供了相应的技术。而丁光宏老师,原本就读于复旦的数学系,后来转为力学与工程医学系,同时就职于生物工程研究所,现在是针灸经络研究中心主任。

我希望我们能够尽量用现代医学或现代科学这种国际上的一流先进方法来回答中医的一些问题,解决中医的一些难题。

我现在经常请一些比较著名的科学家来我们学院做讲座,这样可以激发同学的思路,提高同学们的兴趣。首先,让同学们知道我们的学科存在较大的发展前景,可以发展的很好,可以做到很前沿。针灸是现在中医最先走向国际的一门专业,在国际上真正得到认可的中医也只有针灸,很多国家其实并不认可中药。自从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之后,针灸就开始引起世界的关注。当时随团采访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姆斯·雷斯顿得了急性阑尾炎,手术后,肚子胀得特别难受,经过针灸治疗后效果显著。于是,他回国后将这件事登在《纽约时报》的头版,从此针灸声名鹊起。世界卫生组织也开始重视针灸,中国当时的卫生部、外贸部、外经部,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周恩来、毛泽东也都很重视针灸,于是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成立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上海、北京、南京各一个,每年都会培养出许多国际上的针灸人才。所以,针灸最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一直想将全国很有特色或很有想法的针灸专家请到上海,跟同学分享经验,让同学了解现在针灸的发展情况,同时引导同学确立发展方向,启发他们创新的灵感,创新的思路。这是很重要的。首先要有思路,只有在发现问题、存在疑惑的情况下,你才会去探索。现在我仍在进一步研究艾灸。我们已经完成了上一个973课题,成果也比较好。从今年开始的5年,我们将进行第二个973课题,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想通过这几个课题,我们也许还可以获得许多成果。之前检测的是10μm的波长,但实际上其他的一些波段应该存在着重要的生理意义,我们要去解释并验证这些波段的生理意义。另外,如果我们之前研究得到的10.6μm的激光灸确实能代替传统艾灸,那会带来很多便利:从艾灸方法上讲,激光灸是无烟的,同时也可以定性、定量的对患者进行科学治疗。你们有两位师兄,一位在研究激光灸动物实验的机理,一位在激光灸的细胞学机理,我想证明红外灸确实是有效的。

如果中医的研究探索过程中实验严谨、方法可靠、数据可靠、结论可信,国外还是认可我们的成果的。我去年发表的一篇关于艾灸的文章,点击率、下载量十分高,一直是同期杂志下载量的前五名。国外很多人只知道针刺,对艾灸不是很了解。但在他们看来,灸好于针,因为灸不会产生创伤,不会感染。许多记者也写信过来向我咨询的一些事情,他们对有着很强烈的好奇心。我们要客观科学地将针灸介绍出去,让全世界都知道针灸,但前提是研究工作要详细仔细,要能获得认可。我们是用西医的手段来回答中医的问题,将中医发扬光大,而不是将中医西医化。

放眼世界,自知为先

大概三年前的九月份,我到德国美因茨大学去宣传中医,讲中医学概述,当然主要重点还是讲针灸相关的东西。他们听了都很感兴趣,德国的学生们都很愿意来我们学校学习,从此我们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我们学校的目标是国际著名,世界一流,但这并不是凭口说出来的。一个学校在国际上处于什么地位,有一部分是看愿意来这个学校进修、交流学习的学生有多少,频次高不高。现在美因茨大学的学生愿意来我们学校学习,我们的学生过去他们也比较认可,那这也就算是国际上的一种认可了。我一直希望我们的七年制(现在的八年制)学生一定要有国际视野,成为国际型的人才,具有国际竞争力与创新思维。德国是一个比较严谨的国家,我们的学生到那里去学习交流,无论是对将来做学问,还是做临床、做科研,都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一直想要把我们学生送出去,去开阔眼界。出去过的人,亲眼看过世界的人与没看过的人往往是不一样的。

我发现我们针英专业的学生很多都感到非常迷茫,不仅是对于前两年在交大学英语,还有对自己专业前景以及优势的茫然。未来中国必然会向国际化发展,而我们中医包括针灸推拿也更是要走向世界。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很大的问题就是在国际上的一些著名大会上,我们发不出声音。我们抱着巨大的瑰宝,却不能告诉别人它的好,这着实令人十分遗憾。外国人更倾向于与别人亲自交流,所以我们若是用翻译,再好的东西也会大大折扣,这就需要我们中医人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而且在世界上,世界卫生组织里,包括日韩欧美等很多国家都会与你争,若是不会讲英语,就没有办法捍卫自己的宝藏了。有一次,世卫请我去做专家同时又是观察员,那是一个关于国际疾病干预方法的会议。我提出针灸应该是一种干预方法,但是有个荷兰的专家他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说针灸不过是个用手做的手法,不能算是独立的一种干预手段。虽然我本人的英语讲的也不是很好,但起码还是能交流的。我就立刻反驳他说外科手术也是用手做的,针灸为什么就只能算是手法了。在场的专家们都觉得我说的有道理,都笑着鼓掌了。所以我个人是觉得英语真的很重要,现在我有空也还是要听英语的。我也很羡慕现在的学生们能有这么好的英语,这也算是一种优势。所以说针英专业的学生们为了成为国际型的人才,带着中医走向世界,学好外语,认清自己专业的优势是尤为重要的。

采访札记

平易待人 严谨治学

导师团学生采访导师活动的开展让我有幸可以采访我们针推学院的院长沈雪勇老师。刚到沈老师的办公室的时候,沈老师就招呼我们坐下,给我们安排位置,态度十分亲切。

采访的过程中,沈老师作为一院之长,心系学生。此次他作为针英七的团长,针对本专业与交大联合培养学生的特色,建议我们可以在交大的2年间,先接触一些中医经典书籍来培养对于中医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也坦言正在极力推进一些措施,使针英七学生可以更早地接触到中医。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沈老师在和我们分享他的科创故事时,充满热情,侃侃而谈。他讲到了和褚君浩院士一起参与的穴位与艾灸红外辐射光谱研究项目,运用红外这个现代科技手段来解决中医问题——是否可以用仪器来代替艾灸,达到甚至超过用艾灸治疗所取得的治疗效果,并且可以避免有烟环境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他和我们谈起了在这个研究项目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沈老师对于中医,对于针灸的热爱让我感受颇深。他说,我们针英七这个专业培养的是国际型人才,在很多国际会议上,我们中医有发言的权力,但是苦于语言的障碍,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有时候,甚至因为无法逾越语言问题,而无法纠正他人对于中医的误解。

他鼓励我们在专注于学习中医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好好学习英语,锻炼语言能力

他殷切地希望我们针英七的学生可以将中医发扬光大,使祖国医学走上国际舞台。                                                                        

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