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注

育人|基础医学院“生生”导师团的师生心语育人|基础医学院“生生”导师团的师生心语

发布者:学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发布时间:2019-08-22浏览次数:190


跨界协同育人创新,师生共话价值引领



编者按

        

        我校“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服务学生成长导师团”项目已开展近四年,育人成效逐步凸显,为我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基于导师团工作实践,征文集《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教与学的对话》于去年出版,分为“师者授业篇”和“学子求知篇”,内容或是聚焦“个人成长”,记录导师团工作开展过程中导师和学生所获得的个人成长与发展;或是聚焦“工作改变”,阐述导师团工作对导师工作理念、方法和模式的积极改变;或是聚焦“未来展望”,探索导师团工作今后的努力方向。现校报特辟专栏,每期摘登师生征文各一篇,以展示导师团工作给师生们带来的收获。


基础医学院“生生导师团”


德育与中医课程教学的融合之道


导师:薛辉

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自“生生”导师团成立以来,作为导师团的一名指导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和联系过程中,对于德育如何融入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影响是德育进课堂追求的最佳境界。课堂智育与德育的主旨是一致的,均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乃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教师不仅要在教授知识上下功夫,更要在教做人上花力气。《黄帝内经》的医德思想对后世医家有着深刻影响,孙思邈所著之《大医精诚》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古往今来,悬壶济世的仁心仁德为医家所倡导。厚于德才能精于术,就如心怀仁爱、珍视生命的针灸医生在针刺治疾时,便会“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从而达到大医的境界。

由此可见,优秀的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全面的知识基础,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因此,医学生首先要完善知识结构。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绝不可一知半解,要笃志勤学,“快于耳而不解于心”是不行的,在掌握医学知识的同时,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医学生还要脚踏实地,博学约取。然欲学救人之技,当先通做人之理。《素问·示从容论》指出:“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中医教育历来主张博学勤思,强调由博返约,要求深入体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医学生必须谦虚谨慎,刻苦好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此外,医学生要注重仪表举止。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务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对患者的心理和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医务人员讲礼仪,外表整洁、举止大方、谈吐得体,尊重患者、体谅患者,会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战胜疾病的信心。《灵枢·邪客》提出“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认为医者应仪表端庄,举止大方,平静安祥地诊候疾病。“修于内”方能“行于外”,医学生应推己及人地对待、劝慰患者,解除其心理压力和种种顾虑,所谓“诊可十全,不失人情”。



   我与“生生”

学生:张婷


在上中医学习的七年里,两千多个日日夜夜的一点一滴,正如一朵朵姹紫嫣红的小花,开在我的心里,这份刻骨铭心的经历会影响我今后人生路上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决定。似水流年,花开花落,我站在岁月的河边,回味逝去的年华。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所谓‘生生之具’乃使生命长生的工具。”在2015年9月11日基础医学院召开的导师团工作研讨会上,我第一次听到团长段逸山老师如此谈“生生”之意。也正是这样的“生生”导师团,使我的大学生活变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学院导师团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本,让学生得以“生生”。面对即将来临的毕业季,我为英语水平欠佳而懊恼。英语等级考试成为我们这些英语“特困生”毕业和就业的一道坎。“生生”导师团的老师们得知我们的压力和难处后,提议为我们开办一个外语考试辅导班,让我们备受感动。

路开无路处,计生无计时。任何地方只要敢去,总是会有道路的;任何事只要敢做,总是会有方法的。在导师团老师、学院老师支持下,为期两个月的以“与时代同行,与英语奋战”为主题的外语考试辅导班开班,向英语“特困生”们提供汲取英语知识的“沃土”。辅导班聘请了有丰富外语教学经验的老师,为我们仔细分析考试特点、详细讲述考试技巧、专业罗列考试范围,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以一种生命形式替代另一种生命形式,叫做“生生”,叫做“易”。因为导师团,我们取得了进步。毕业正当前,我们唯有扬鞭策马,奋起直追,才对得起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