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4日下午15:00,中药学院中药学教研室王海颖教授应邀来到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办讲座,主题为中药文化属性的介绍。辅导员何璠主持,13、14级中医临床七年制学生及部分华师大跨专业选修的同学参加、聆听讲座。
讲座伊始,王教授以学姐和蔼可亲的身份告诉大家中药文化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指导生活。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有兴趣才能学好中医药,今后的专业学习才能得心应手。以喝中药为例,王老师引入了一些关于中药的一些传统知识:中药学是西医引进;最简单的药膳是一碗白米粥;茯苓饼是从宫廷传出的一种药膳……这些都使同学们对中药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紧接着,老师又为同学们展现了在现实生活中,如车子里的香囊、屠苏酒、端午节的艾草菖蒲、雄黄酒等。古代无蚊香,以艾叶点燃出烟,便解决了蚊子的问题,端午时雄黄可驱邪虫等等,都是中药的体现。
随后老师介绍了刺身料理,料理冰块上的紫苏暖胃解毒,解决了生鲜鱼肉对人体的生冷副作用,是人们不太知晓的。老师由此展开来:早在汉代中国人就有开始吃生鲜鱼肉了,而最多的是唐代,脍炙人口也由此而来。但在吃的最多的唐代以后,吃生鲜鱼肉也就消失了,这要与著名的李时珍挂钩,因为其《本草纲目》说,吃生鲜后易出问题,会生怪病与痼疾,因此吃生鲜鱼片便消失了。老师也介绍了李时珍生平一些出名之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川人冬至吃附子狗肉,在一年中阴气最盛时补足阳气。然而其他地方的人,附子吃多了都可能死亡。中国在唐代后不再吃生鲜鱼片,而日本却一直延续下来,可见中药的文化在区域与民族之间的区别。中药文化所涉及之广不仅仅只是医学,更在饮食、哲学、民俗、文学以及历史,甚至民族差异中有其芳香倩影。
中药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由两个方面来回答,一:由文学、历史、文字、民俗、饮食、哲学组成的中药的文化属性,二:由典故、生活事例、传说、故事所组成的表达方式,中药学可由这两者来诠释。正如王老师所说,生活之中处处存在中药,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帮助你找到知识大门钥匙的人,至于是否打开那扇门,以及打开后如何行动,全在于自身。
最后,辅导员与同学们表达了对王教授的感谢。王教授的悉心引导为大家对中药学的学习垫起了基石,相信同学们会为两年后的中药学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