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流派之分,肇自先秦,成于两汉,起于金元,兴于清民,至今则盛况空前,各类医学流派层出不穷。任应秋先生在其主编的第三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中,创造性地将历史上众多医家系统归纳为医经学派、经方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伤寒学派、温热学派和汇通学派七大学派,任老分类的主要依据为师承授受和学术争鸣。除任老归纳的学派之外,还有很多,如根据地域划分的孟河医派、新安医派、岭南医派、龙江医派、山阳医派之类;有根据医学理论划分的火神派、衡通派之属;有依据师承授受划分的民间派、学院派之流。
提到医学流派,其中最为著名者,“海派中医”当占有一席之地。“海派”一词,从我到沪求学之始即有耳闻,知其开山祖师为丁甘仁老先生,领衔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中医精英无数。因此我曾长期肤浅地认为,凡是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读书毕业的中医都算是海派中医。然而,在参加了这次对李其忠教授的访谈后,我对海派中医甚至是中医学的流派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
众所周知,李其忠老师是中医界资深教授,访谈中谈到了有关海派中医的问题。李老认为,海派中医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但是更重要的是其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概括起来即:“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多元文化,精致务实”十六个字。
李老的一番言论,使我豁然开朗,从而加深了对中医学派的理解。一个学派的成立,除了需要必备的特色理论或学术思想,明确的师承授受体系,一定的地域特色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其独立的文化内涵,而前三者也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的。不仅海派中医如此,其他医学流派也应该遵循以上原则。以此观之,缺了任何一条都不能称其为学派,恐怕顶多只能算一家之言的“家”了。
听了李老讲述其治病的故事,为了治好病人而多方查阅资料,博采各家之学,自拟处方而获佳效,不正是兼收并蓄的最好证明吗?而李老对一些牵强附会之说并未公开发表过驳斥言论,体现了他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而在讲到丁甘仁老先生的膏方医案时,李老大赞其文采之佳,非常人所能及,遗憾没有早下功夫学习,也可以看出李老的文化内涵底蕴之深。至于精致务实,从李老的书法作品中亦可窥见一斑。
作为新一代的海派传人,我们要秉承时代精神,勿忘岐黄本色。
供稿:温昊天(14级硕士)
编辑:覃祚海(14级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