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15药学扬帆导师团的同学们的大二学年已过去了一半。褪去了大一时对大学的懵懂和迷茫,同学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已渐渐步入了正轨,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又将面对考研、出国、就业等一系列全新的挑战和抉择。扬帆导师团的各位老师们认为,同学们正处在关键人格塑造期和充实期,应当充分利用这次寒假的时间,开拓视野、丰富内涵、提升自我,才能在将来走得更顺更远。因此,1月11日下午,辅导员陈秀兰老师为扬帆导师团的同学们召开了班会,从读书、孝亲及社会责任三方面开展寒假扬帆导师团系列活动。
对于大学生来说,读的书不再应该仅局限于课本,而应当更多地接触那些能引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的书籍,去体味生活的百态、进一步充实自我。扬帆导师团为同学们开出了书单,意在让同学们通过阅读开拓出生活的新宽度。
书单如下:
《自由在高处》熊培云(著)
《这个社会会好吗》熊培云(著)
《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著)
《宽容》房龙(著)
《看见》柴静(著)
《目送》龙应台(著)
《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著)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古斯塔夫·勒庞(著)
《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普里莫·莱维(著)
《相约星期二》米奇·阿尔博姆(著)
“百善孝为先”,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流传至今,不断教育并提醒着忙碌的人们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记得去尊重赐予了他们生命的父母、去回报给予他们生活的亲人。孝敬父母,对于已经步入大二的同学们来说,应该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和更深远的意义。每次离家,都不再有曾经那样想要逃离父母束缚的欣喜,取而代之的是还想要陪伴在父母身边的不舍,因为父母头上的白发开始变得越来越多、脸上的皱纹变得越来越深、记忆力变得越来越差、他们想孩子们的心情也变得越来越迫切,但是,彼此能再相见的次数却变得越来越少、能相聚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每次回家,都不再有以往那样对于父母唠叨的排斥,反而是听到了他们的声音才会觉得心安,也有时甚至不敢去凝视父母的脸庞,因为真的担心他们发又白了、皱纹又多了、脸色又差了,而我们能陪在他们身边的时间却又不多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亲情或许就是这样一件温暖人心却也令人非常揪心的情感。当我们有时间珍惜,我们却不明白它的价值,肆意挥霍,而当我们猛然发觉了它的珍贵时,无论是必须去拼搏的我们还是必须老去的父母都已经走在了渐行渐远的路上,无法挽回。
扬帆导师团的各位老师们希望通过“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让同学们能静下心来好好地从行动中去挖掘亲情的内涵和亲情的价值,让自己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日子充满意义。
(三)调研实践,提升人生的高度
作为这个时代的新鲜血液,同学们不应当满足于安逸享乐的低标准,而是应当以建设美好家园为最高理想,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高度,并不断努力。因此,以“魅力家乡——青春践行调研美好家园”为主题,扬帆导师团的老师们要求同学们在寒假中调研家乡的经济发展、社区医院用药,或是当地的民风民俗等,在实践中了解自己的家乡的发展和特点,思考如何才能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如何更好地建设家乡,并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希望15药学扬帆导师团的各位同学们能好好利用此次的寒假,不辜负导师团老师们的期望,通过读书、尽孝、调研实践活动开拓生活的宽度、挖掘生命的深度、提升人生的高度,全面发展和健全自我,让这个寒假充满意义,更好地迎接今后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