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大道至简。然而古往今来,对于传统中医学的解读可以说是层出不穷,琳琅满目。辨证来看,一方面肯定的是它作为经典体系,早已与传统文化血脉合一,渗入每一个中医人的骨髓;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在其中走了不少的弯路,但这些弯路由于有了前人的经验教训,所以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灵枢》开篇就有这样一句话:“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同理,习医日久仍不得其门而入者,未得其要也。本以为大学五至八年的学校教育足可以让我们这些中医学子懂辨证、明论治,但当我们踏进医院面对病人的提问,殷切的眼神里透露着信任和期盼,却发现自己脑海中往日的题海及重点并无任何用武之地时,我恍然意识到:光有理论、零临床是远远不够的。
而在临床跟诊的过程中,我所要参悟的又不仅仅是一个个中西医病名间的关系对应,疾病的来龙去脉。自己专业的不同之处在于不论针灸与推拿,皆需要和病人充分接触和交流。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一上来就指着眼前的病人对着我说:在我们这里,中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你不要因为他们问的问题多而不耐烦,因为有一天你也会老;我需要你学的不只是如何拔针、接电针,更要你学会一名中医人应有的姿态、作风。在那一刻,我想所谓的“医者仁心”其实并非那么虚无和遥远。要想学好如何看病,就得学好如何对待病人、理解病人。
在临床上也看到并有幸跟诊过深得病人爱戴的老师,他有着并不出众的外表,甚至身上透露出一种痞劲儿。他仅仅只有“住院医师”的职称,却有着主任级别过硬的本领。只要有他在的门诊,即使是过年时节也照样门庭若市,对此我一度很不解。虽然老师忙到几乎没有任何与我交流的机会,但我发现即使病人再多,即使是上个礼拜刚看过的老病人,他都会不厌其烦地从头问起,一一筛查鉴别。
在跟诊时,老师会点醒我们:可要知道,我们学的是中医呀,从来不是那些光靠一个个陌生的外国词汇生硬翻译来的,例如臁疮又称“裤口毒”、“裙边疮”。也许西医上的“下肢溃疡”能够解释它的发生机制,但却失去了中医独特的味道以及符合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习惯。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其实,跟诊的真谛并不在于要使我们短期内便能达到老师们的水平,关键是要通过老师们的点拨,端正自己的行医姿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见和重拾那些也许零星散落在不引人瞩目角落里闪闪发光的中医魅力。